近日,公安部公布了10起打击整治网络谣言典型案例。这些案例涉及的网络谣言,不仅损害公众的权益,也扰乱正常的社会公共秩序。其中四川德阳的案件,是有人移花接木,借用真实的场景,虚构案发地点等信息制造假新闻。迷惑性强,在当地引发了热议。
为了博眼球、赚流量,散布这些涉及事故灾害、公共政策的谣言,不仅会造成一定的社会恐慌,扰乱公共秩序,还有可能会对政府公信力等造成冲击。网络不是法外之地,散布网络谣言必然要受到法律的追究。
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 丁晓东:根据我们国家的治安管理处罚法,如果公民散布谣言,以故意的方式扰乱社会秩序,根据情节的严重程度,可能会受到拘留和罚款的相关法律追究。如果公民散布谣言的情节严重,触及了刑法的相关规定,公民还需要承担相应的刑事法律责任。
专家表示,随着互联网发展,个性化推荐算法不断升级,谣言一旦传播开来,很有可能会对公共秩序造成严重扰乱。
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 丁晓东:现在随着互联网,特别是社交网络的传播,我们的公共秩序和以前已经非常不同了。网络谣言在现在的互联网和算法时代,信息的传播非常容易导致不同的群体去选择性地相信某个谣言。有可能形成群体极化,或者一些观点上的严重对立。
如何更好地治理网络谣言?专家表示,需要多方共治,从政府部门,到平台企业,再到公民个人,都要参与到治理中来。
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赵精武:因为政策类谣言往往具有显著性特征,平台应当针对涉及监管机构、国家政策的网络信息内容设置更为严格的内容审查与应急处置流程。在事前阶段,预防政策类、警情类谣言的广泛传播。相对应地,政府部门需要针对网络上传播的政策类谣言、警情类谣言及时予以辟谣和澄清,平台也应当配合监管部门,利用算法推荐服务增加有关辟谣信息的推送比例,以真实信息覆盖虚假信息。


![[央视新闻]法治在线丨AI造谣 “移花接木” 起底无底线博流量网络乱象](/zb_users/upload/2025/24/1761272860695_0.png)
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