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
全国南北方受冷空气影响
北方多地寒意提前上线
南方秋意也日趋浓厚
多地经历换季式降温
你是否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
“多穿点,小心冻感冒!”
感冒真是“冻”出来的吗?
一降温就感冒!
是不是“冻”出来的?
寒冷并不是感冒的直接原因,感冒的根本原因是病毒通过飞沫或接触传播进入呼吸道。所以感冒是“冻”出来的这一说法并不靠谱。
那么,为什么有人只要一降温就会感冒?
这是因为气温的急剧变化会让呼吸道黏膜更敏感。当天气突然变冷时,黏膜的防御功能也会随之下降,给病毒和细菌提供了可乘之机,这便会让人觉得“天气降温后就感冒了”。
感冒,硬抗行不行?
很多人认为感冒不过是流点鼻涕、咳嗽几声、发烧一阵的小病,抗一抗就过去了,吃不吃药过一周就会好。但感冒症状有轻有重,完全靠“硬抗”并不科学。
对于健康成年患者来说,感冒大多呈自限性,病程一般7天左右,部分人可能持续2周。
什么是“自限性疾病”?
简单来说,一些疾病有它自己的病程。这个过程不会无限扩大,就算没有特殊的针对病因本身的治疗,在人体免疫系统正常的运作下,通常疾病也会渐渐改善。
但是,感冒可能引发的一些并发症不能忽视。感冒轻则只表现为上呼吸道不适,重则将导致肺炎、心肌炎、脑炎等。
感冒后胸闷、无力
警惕心肌炎
前不久,湖南长沙的阮女士出现了感冒症状,在诊所输液后并未好转,还出现了浑身无力、胸闷气短,于是被紧急送医。
刚完成初步检查,阮女士突然意识丧失,反复出现室速、室颤,血压骤降。急诊医生迅速判断她可能是“暴发性心肌炎”,经急救与治疗,阮女士于10月19日出院。
感冒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:
感冒后避开这些误区
强行“捂汗退烧”:很多人感冒时会伴有发烧症状,觉得盖上被子出了汗就能退烧。其实过度捂汗易脱水,儿童还易发生高热惊厥,应合理散热。
滥用抗生素:常在感冒中被误用的“消炎药”,如阿莫西林、头孢、左氧氟沙星等,其实是抗菌药,也叫抗生素,对病毒引起的感冒并无治疗效果,必须在专业医师或药师指导下使用。
中成药“万能化”:中药需辨证使用,若风寒感冒误服清热药,如同“雪上加霜”。
如何预防感冒?
流感≠普通感冒
另外,流感并非普通感冒,其由流感病毒引起,传染性强且症状更严重,可能引发肺炎等并发症,而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经济、最有效的手段,可显著降低患病及重症风险,即便感染也能减轻症状。
何时接种流感疫苗?
流感疫苗接种后需2至4周才能产生抗体,因此建议在流感流行季前完成接种。北方的流感流行季是每年十月至次年三月,疫苗最好在10月底前完成接种。
流感疫苗该怎么选?
目前市面上的流感疫苗主要从“预防毒株数量”和“技术路线”两个维度区分,可按需选择:
按“预防毒株数量”分:三价与四价疫苗
三价疫苗的覆盖范围为3种病毒株,适用人群多为≥6月龄(鼻喷型限3至17岁),价格相对便宜,四价疫苗在三价基础上增加1种乙型病毒抗原,可覆盖4种病毒株,适用人群多为≥6月龄,价格稍贵。
按“技术路线”分:三类疫苗各有适用人群
裂解疫苗、亚单位疫苗:均为灭活疫苗,通过注射接种,适用于6月龄以上所有符合条件的人群。
鼻喷疫苗:为减毒活疫苗,无需注射,仅适用于3岁至17岁人群。
三价与四价疫苗均能提供有效保护,无需过度纠结,尽早接种才是关键。
日常防护
病毒传播需要“载体”,做好日常防护,就能从源头阻断感染:
要勤洗手,掌握“七步洗手法”:掌心、手背、指缝、指背、拇指、指尖、手腕,每个部位揉搓15秒以上,用流动水和肥皂(或儿童专用洗手液)彻底清洗。尤其要注意饭前便后、外出回家、接触公共物品后、咳嗽打喷嚏后及时洗手。
戴口罩,选对“防护装备”:在人员密集、通风不良的场所(如商场、医院、公共交通、幼儿园),佩戴合适的口罩。注意正确佩戴(覆盖口鼻、压紧鼻梁条),4至6小时更换一次,污染或潮湿后及时更换。
多通风,减少“病毒积聚”:家中和教室每天至少开窗通风2-3次,每次不少于30分钟,最佳通风时间为上午9至11点、下午2至4点。通风能有效降低室内病毒浓度,减少交叉感染风险。
少聚集,避开“感染高峰”:在传染病高发期,尽量避免去人员拥挤、空气污浊的场所。如果必须前往,做好防护并缩短停留时间。
常消毒,清洁“高频触点”:定期清洁餐具、毛巾等个人物品;对家中门把手、开关、桌面、遥控器等高频接触表面,可用含氯消毒剂(如84消毒液,按说明书稀释)擦拭消毒,作用30分钟后用清水擦净。
大众·半岛新闻综合自央视新闻、北京日报、湖南日报、新疆网、洛报融媒等



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