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0年的供热特许经营只干了5年被收回,这笔数亿的投资到底谁来买单?
这事儿要从2018年讲起。甘肃岷县一家名为“宏源清洁热力”的民营企业和当地政府签下协议,白纸黑字写明:宏源公司独家负责县城供热30年。5年里,企业也实打实投入了3.7亿元建设管网、热源厂,扛起全县供暖的重任。
然而到了2023年6月,一纸律师函突然送达,政府主管部门单方面宣布解除协议、收回经营权。一个月后,县政府工作组进驻公司,资产被封,经营权转交城投公司。
为什么协议说废就废?
岷县住建局列举了几大理由:群众投诉多、设备维护差、公司负债高,甚至“资不抵债”。当地信访局的数据显示,2020年以来,群众关于供热的投诉有100多件;群众通过电话等向住建局的投诉达上千件;人社局也指出公司拖欠工资250余万元,并且多次督促,对方拒不支付。
但宏源公司方面,却给出了另一番解释。
董事长张永承认,企业确实面临亏损,但主要原因是煤炭价格从2018年每吨580元飙升到了2020年的1900元/吨,而供热价是政府定价,不让涨。且地方规定:供暖前提前开阀,欠费也不能停暖。更离谱的是,当地还流行“人情暖”:什么意思?也就是说当地有将近1000户的关系户,跟上面打了招呼,常年不交暖气费。在多重压力下,企业一度亏损1.65亿元。
至于投诉率,张永说:“我们服务3万多用户,官方统计投诉100多件,在定西市23家供热企业中投诉率仅排倒数第二。”
这还不算完。整件事背后,还藏着一个关键线索,那就是“供热专项债”。
2020年,县政府曾想用宏源公司的名义申请专项债,被拒绝后,竟自己申请下来了,还让城投公司也建锅炉,结果形成了“三足鼎立”的供热乱局。而到了2023年,这笔债该还了,审计也来了——也就在这个时候,宏源公司被“闪电接管”。
企业质疑:是不是因为专项债要开始还本付息了,才把企业当成了“资金来源”?
一边是政府强调的“民生保障”与“监管责任”,一边是企业主张的“契约精神”与“权益保护”,背后到底是谁在违约,谁在失信?
我们期待相关部门尽早查明真相,用法治明确权力与市场的边界,供暖是暖心的事,别让它凉了企业的心,更别凉了老百姓对公平正义的信任。



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