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来,网络上充斥着一些老套剧情:老年人频繁接触到“婆媳矛盾”和“伦理大战”,年轻人则陷入“职场PUA”和“原生家庭叙事”。各种婚恋话题更是铺天盖地。有网友感叹,手机似乎成了一个精准的情绪捕手,总能将最扎心的内容推送到眼前。
在日常生活中,发牢骚是人之常情。作为社会性动物,人类对八卦有着天然的兴趣,带有强烈情绪的话题往往具有病毒般的传播力。尤其在短视频时代,大众传播方式从“一卷在手”转变为“一滑就走”,高浓度、强刺激、短平快的感官轰炸让人上头。久而久之,投用户所好的情绪剧场蜂拥而至,成为网络世界的巨型流量池。
吐槽没问题,但若靠挑拨情绪赚取人气,将情绪当作生意,就值得警惕了。算法推荐机制有滚雪球效应,每一条评论、每一次争吵、每一回互动都能拉高传播量,获得更多推荐权重。很多舆论风暴背后都有操盘手的身影。流量利益驱动下,负面情绪被包装成“社会热点”,源源不断投喂给偏好用户。一些自媒体账号深谙这套“生意经”,通过耸动的标题、密集的配乐和夸张低俗的表演批量炮制“爆款”内容,打造了一条条暴力起号的流水线。用户以为找到了情绪出口,实则掉入了话题陷阱,每次转发点赞不仅充实了别人的荷包,也败坏了自己的心情。
当情绪被反复消费,我们失去的不仅是时间精力,还有宝贵的思考能力。传播学中的“信息茧房”概念指的是个体倾向于接触与自身观点一致的信息,从而形成封闭化、同质化的信息环境,导致认知偏见和群体极化。同样,一个人长期沉浸于单一情绪灌溉中,也会困在“情绪茧房”而不自知。大多数人认识世界的方式有限,刷到的都是鸡飞狗跳,看到的都是焦虑争端,久而久之,就会相信“世界本是如此”。有了先入为主、真真假假的刻板印象,大脑会在现实中对号入座,在为人处世中先带入情绪。当敌意取代理解,怀疑消解温情,公共讨论难以心平气和,亲密关系也很容易出现裂隙。
真实的世界并非二元对立,鲜活个体也不应被剧本定义。平台作为内容出口方,需要优化推荐机制,引入“破茧”设计,让算法成为开阔视野、弥合分歧的桥梁,而非制造隔阂与对立的推手。内容创作者也需有基本的价值底线。在网上冲浪的每个人,都应提高网商,培养“情绪免疫力”。刷帖时多问一句“这是真的吗”“有其他视角吗”,守住判断和思考的主体性。
放下手机,多多接触和打量这个世界,会发现很多事情的答案绝非那么单薄和苍白。打破“情绪茧房”,本质上是守护思维的开放与理性,这关乎每一个人。



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