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国庆假期,辽宁沈阳95后女孩玲玲在老家发现了一个尘封的箱子。里面珍藏着她姥爷——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梁文中的遗物:一本在朝鲜战场写下的厚厚日记,以及一封1951年写给家人的家书。这些70多年前泛黄的纸张,给玲玲留下了跨越时空的复杂情感,也逐渐勾勒出一个鲜活的“最可爱的人”。
这个压箱底的日记本保存得很好,纸张薄脆,字迹却依然清晰。姥爷去世时,玲玲只有4个月大,关于他的一切印象,原本只来源于妈妈、舅舅和姥姥的讲述。这本厚厚的红色日记本,记录的尽是朝鲜战场上的日与夜。
第一次翻开这本写于70多年前的日记,看到“朝鲜”“中国人民志愿军”这些字眼时,玲玲有一种距离感,觉得它很遥远。但当她真正读进去,看到自己的至亲在战场上经历炮火,时空的距离瞬间被拉近。玲玲的心中涌起一阵复杂的情绪:既感动,又心疼。她说:“我们这代人生活在和平年代,很难真正感同身受那种艰难。看教科书和电影都觉得有距离感,但这些文字是有温度的,朴实的,所以格外触动我。”
在她的眼中,姥爷并非立下赫赫战功的英雄,他只是成千上万名志愿军中的普通一兵。但他的思想如此丰满,意志如此坚定,这让她觉得,在时代洪流中,姥爷看似渺小,但从个体来看又无比伟大。这些日记,让玲玲看到一个会自省、会脆弱、也会想家的年轻人,一个有优点也有缺点的鲜活的人。





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