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生的很多事,不能急着要结果(对话体坛名将)
郭晶晶在2025年联合国海洋大会上发言。
郭晶晶在2023年世界游泳锦标赛中担任裁判长。
郭晶晶,河北保定人氏,七岁起涉足跳水领域,2011年结束竞技生涯,二十三年职业生涯中共赢得七十七块金牌、十四块银牌以及四块铜牌,退役之后,她考取了国际裁判资格,出任国际泳联跳水技术委员会委员兼裁判员。
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即将在广东省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举办,广州市南沙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副局长郭晶晶,当前正致力于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迎全运体育系列活动开展。
从世界冠军转变为国际裁判,从竞技体育领域走向公益慈善事业,郭晶晶经历了许多不同的人生阶段,她内心感受如何?如何在赢得赛场荣誉的同时不断自我完善,并且积极传播体育运动的正能量?最近,记者与郭晶晶进行了深入交流,一起探讨这位体坛名将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。
“把每一个过程做好了,结果自然就在那里”
问:刚开始学习跳水时,您才7岁,那么小,怎么坚持下来的?
回答:回想起教练去幼儿园挑选运动员,当时我仅知晓是去学习游泳,内心充满恐惧,毕竟年幼时曾遭遇溺水险境。尽管如此,我决心要战胜这种恐惧,因此决定投身这项运动。经过一番尝试,我逐渐发现自己对跳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
问:哪些教练对您的影响比较大?
在我的运动道路上,有三位重要的指导者,还有领队周继红,她们一直引领我不断前进,最终帮助我实现了成功。
首位是引导我的启蒙教师——李芳老师。她决定让我接触跳水,那是我初次了解到这项体育活动。起步阶段,我建立了十分扎实的根基,因此才能持续不断前进。
排在第二位的是于芬指导,她把我招入了国家队。我那时还是体校的学生,参加国家队集中训练期间得到了于指导的青睐。她领我进入了国家队的一线队伍,我和奥运冠军伏明霞成为了同组训练的伙伴。那段时间是我成长速度最快的时期。
第三位是钟少珍教练,她在我人生最低谷时,重新将我支撑起来。我们共同度过了运动生涯中的许多阶段,从遭受质疑到逐步走向成功,若没有她持续的援助和激励,我无法登上最高领奖台。
此外还有我的教练周继红,她不仅在我的体育道路上指引我走向成就,在我结束比赛后,还支持我参加国际裁判考试,加入国际泳联,带我不断前进。她协助我制定人生蓝图,让我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持续贡献力量。
各位指导在不同阶段都给予我莫大支持,回顾过去,各位的协助逐一塑造了今日的我。
2004年雅典奥运会期间,您在女子三米板项目上取得了辉煌成就,赢得了单人比赛和双人比赛的金牌,这是您首次成为奥运冠军,当时内心有何感想?
回答是,雅典那届赛事,对我这第三次涉足奥运而言,可能是最终一次机遇。当时我并未过多思量,只是专注于如何展现出自身最佳水平,怎样把每个动作完成得更加出色。
赢得冠军时,我以为自己会非常激动,甚至哭得稀里哗啦。可当我真的站在领奖台上,内心反而很平静,感觉一切顺理成章,因为每个环节都准备得很充分,胜利水到渠成,并非偶然发生。
问:回忆23年的跳水生涯,还有哪一次比赛经历让您难忘?
难忘的经历要数2008年参与北京奥运会了。那段时间心情很沉重,周围的人都认为我必须夺冠,我也没有其他选择,只能奋力拼搏。赛前很长一段时间,我都在反复设想决赛时的各种状况——如果遇到突发情况该如何应对,怎样不受外界干扰,确保自己能正常发挥。到了关键时刻,重点已不再是击败对手,最大的挑战变成了战胜自己。
“人生不该只有一种可能,我想给自己更多成长空间”
问:在职业生涯巅峰期,您为什么选择退役、赴国外学习?
人生并非只有一条道路,我希望为自己创造更广阔的发展天地。我长期专注于跳水领域,但仍有大量知识需要学习,许多领域等待探索。当我站在跳台边时,内心也曾充满彷徨,毕竟那里承载着我最宝贵的成就,也铭刻着我不懈的拼搏。然而运动员的道路终有尽头,人生的前方还有漫长的旅程,因此我决定以崭新的眼光审视世界,涉足更多不同的领域,让生命呈现出更加丰富的层次。
请问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,您作为裁判,目睹中国跳水选手赢得金牌,内心感受如何?
当时的情绪颇为交织。目睹我国选手在赛场之上,我深切体会他们付出的艰辛。另一方面,身为裁判,我必须全程紧绷神经,坚守评分的关键准则,摒弃个人情绪,力求赛事的公平无偏。总而言之,这份感受十分独特,既为我国跳水健儿感到自豪,也为自己能以不同角色继续投身跳水领域而获得心安。
问:从运动员到裁判,身份转变给您的工作内容带来了哪些转变?
作为参赛者,我只需集中精力完成个人表现;作为判罚者,我必须深入理解规章条款,留意每位选手的表现细节。职责重心从挑战极限转向了保障赛事,过去每天思考的是怎样增加挑战性、降低错误率,现在会投入精力分析制度修订,还要从国际角度考虑如何让跳水项目更公正、更具观赏性。这种变化让我认识到,体育行业需要多元身份协同发展。
跳水是反复练习以达成完美动作的项目。这种极致感受,对您造成什么改变?
反复练习让我明白,成功并非一蹴而就,卓越需要持续付出才能达成。人生许多事情都要求我们持之以恒,不可急于求成。所谓追求完美,并非意味着要达到零缺陷,而是秉持精益求精的心态,即便遇到挫折,只要不轻言放弃,就能逐步接近理想状态。我日常行事也秉持这种理念,对家庭事务或社会贡献,都耐心细致,循序渐进地开展。
请问在体育活动、公益事项、家庭事务以及个人成长等类别中,您将它们按照怎样的优先次序来安排?又打算如何分配您的时段和精力?
处理这些事务没有固定顺序,人生不同时期侧重点会转换,维持平衡最为关键。我并非将它们按次序排列,而是类似制定训练方案,预先设计并随时应变,比如陪伴孩子时就会暂停工作,全心投入家庭;从事体育或公益工作时,也会妥善安排时间,细致规划每项任务。所有角色对我而言都同等重要,都需要倾注全部精力去承担和奉献。
“运动员可以把外界的支持当成动力,学会过滤掉不必要的声音”
问:今年是全运年,您最近在忙的是否和全运会有关?
确实如此,本人担任广州市南沙文化会副会长期间,持续致力于促进文化同体育的有机结合。今年,南沙区成功举办了湾区迎全运体育季系列活动,并且策划了中国体育荣光印象展。期望通过这些举措,能让更多人领略体育的独特魅力,体会文化的深厚内涵。
请教:网络平台的高关注度给体育健儿的发展带来哪些作用?运动者应当如何应对这种关注?
这确实有利有弊,一方面,高关注度有助于运动员迅速获得关注,从而得到更多支持,同时也能为体育项目吸引更多资源。另一方面,过度的关注可能会给运动员带来不必要的负担,例如一些小瑕疵会被过分强调,个人隐私也会受到过度干涉。
运动员能够将外界的鼓励当作前进的力量,需要懂得屏蔽掉那些无关紧要的干扰,集中精力进行训练和参赛。赛场上的发挥才是运动员最核心的关注点,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。
请教:要想成为出色的运动员,仅仅依靠天资是不够的,还应该拥有哪些优秀的素质?
我认为恒心是至关重要的品质。我从七岁起就开始锻炼,遭遇了无数挑战,却始终未曾停歇,经过多年不懈奋斗才得以达成夙愿。此外,自我约束同样不可或缺,运动健儿必须具备极强的自律精神,持续不断刻苦训练,这是取得一切优异成果的根本。当然,也离不开整个集体的共同努力,我们的成功并非单凭一人之力。
请问,与以往相比,现在人们对奖牌和运动选手的看法有何不同?
回应:当今社会更加注重理性判断,即便参赛者未能获得奖牌,只要展现出拼搏精神,同样会得到尊重和赞赏。这种转变非常积极,表明公众更加看重体育竞赛所蕴含的拼搏精神。与此同时,许多运动员也在拓展知识领域,涉猎更多学科,以此丰富个人发展路径,为未来创造更多机遇。
问:作为过来人,您想给现在的年轻运动员什么样的人生建议?
要爱惜训练的每一时辰,运动员生涯非常短暂,每一次反复的打磨都在为将来奠基。不必畏惧艰辛,此刻的磨砺终将成为日后的支撑。就算未能达成预期的效果,也要品味过程,训练里磨砺出的毅力和专注将化作人生的重要资本。
此外,需要尽早安排人生进程,运动员阶段仅是人生的一个片段,年轻人应当抓紧时机多钻研、多储备,不论将来从事何种工作,都应预先构建根基。
(郭明暄对本文亦有贡献)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