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记者接到反映,有个别企业公开大肆招聘所谓“撰稿”人员,有偿代写论文。只要付费,就能批量生产假文章、假论文,甚至形成了一条灰色生意链条。
记者调查发现,这些公司普遍在多个互联网平台、社交媒体上招揽生意。武汉一公司主管称,他们采用“组稿+AI”模式,“有的员工一个月轻轻松松写五六十万字,厉害的一个月都写一百多万字……”同一写手竟然能完成从“法学”“学前教育”到“计算机应用与技术”等多个毫不相关学科的论文,专业跨度惊人。
知情人小刘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一次特殊应聘经历。招聘企业名叫阳江市阳西县圣达电子产品商行,招聘岗位是学术文案撰写专员,而实际工作就是在网上代写文章、论文,报酬也相当诱人。
公司负责人告诉小刘,在“代写”过程中可以使用各类AI软件,只需要在这些软件的对话框输入文章或论文所属专业、主题、关键词以及一些基础性要求,它们便能在短时间内生成出内容看似详实的初稿。
除了生成初稿,不同类型的AI软件还能辅助完成逻辑架构的搭建、语言润色等工作。小刘仅工作了一周,就完成了30多篇各个学历层次、工作内容的文章和论文。
AI写论文,应有“红绿灯”
AI技术正在对教育领域产生“冲击波”。此前曾有媒体面向全国高校学生发起关于AI工具使用的问卷调查。结果显示,84.88%的受访者曾使用过AI工具,其中16.30%的受访者经常使用AI工具。由此可见,AI在高校的渗透率确实不低。
对于AI论文写作这个话题,许多人观感不同。支持者认为,AI是可以与之产生思想碰撞、激发写作者学术灵感的好助手。在人工智能背后庞大数据库的辅助下,学生能够更便捷地搜集文献、生成代码,免去一些基础性、重复性工作之苦,对于提高学习工作效率大有裨益。
而在这个问题的另一面,最常见的批评莫过于,AI写作在学生之间风靡流行,或多或少会让人产生惰性,影响他们的思考能力、创造能力。从学术伦理的角度来讲,让人忧心的还有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抄袭风险——因为过往写论文可能需要你花费大力气整理文献综述、做数据论证和组织语言文本,现在AI可以帮人类省去某些步骤、为剽窃大开方便之门。这是学术大忌,也是当下一些学术期刊拒绝AI参与写作的缘由。
尽管各方看法不同,但有一个基本共识,就是明确反对捉刀代笔、剽窃伪造等学术不端行为。近期高校接连发布的有关规定,也都明确划定了这条不可逾越的“红线”,一些高校还提出今年要引用检测服务系统加强对上述行为的规范。但在更细化、具体的规定上,比如AI的使用边界和学术参与尺度上,还有很大的探讨空间。
这就需要高校在教学设计和管理上多加思考、拿出对策。除了在技术层面对不当学术行为加以规制外,还可以专门开设AI学术规范的课程,提出更清晰的工具使用方法和规范(比如哪些行为属于学术不端、哪些行为算合理使用等),引导学生遵守规矩,不逾底线。据悉,有不少高校在本科阶段就专门开设了针对学术写作的相关课程,有条件的学校不妨将AI写作规范也纳入其中。
随着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,如何使用AI技术为教育服务已是一个难以回避的现实。至于AI能否获得有益使用,说到底取决于人的使用方式以及规则边界的厘清。
(羊城晚报•羊城派综合自央视财经、广州日报)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