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月27日,浙江宁波向在当地登记结婚的新人,每对发放1000元消费券;浙江其他多地也推出了类似举措。此前,山西吕梁对符合条件的初婚夫妇,直接奖励1500元现金;广州龙归南岭村等地同样有奖励措施,其中南岭村规定,初婚且双方均为村股东成员的夫妻,婚育补贴最高可达20万元。
“刚登记就领1500元红包!”山西吕梁新人领证时的惊喜,正是当下婚育政策创新的缩影。从广州白云区南岭村最高4万元初婚奖励,到浙江常山1000元适龄补贴,再到内蒙古鄂尔多斯婚纱照积分福利,多地密集推出的结婚“大礼包”,既以真金白银传递民生关怀,也彰显出构建婚育友好型社会的积极探索。
民政部数据显示,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数降至610.6万对,2025年一季度同比再降8.1%,结婚率低至4.3‰。背后主因是“婚育成本高”:二三线城市组建家庭起步成本超百万,彩礼、婚房等开支,叠加青年失业率上升、育儿成本增加,让不少人“不敢婚”。吕梁红包、上虞礼包、鄂尔多斯积分等奖励政策,正通过分担经济压力,让婚姻更触手可及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,如今的结婚奖励政策已构建起“减负+服务”的多元支持体系。浙江推进“婚姻登记+文旅”融合,新人既能办理登记又能享受文旅优惠;山东菏泽巨野通过青年联谊、“脱单夜校”等活动,一年促成数百对青年脱单;全国推行结婚登记“全国通办”,简化异地办理流程。政策从单纯的物质补贴向服务升级延伸,既以经济支持降低结婚成本,又用公共服务破解交友难、办事繁等问题,让政策关怀覆盖婚恋全流程。
围绕结婚奖励政策争议不断。部分人质疑,12%的促成率难以抗衡房价、就业等结构性压力;也有人担忧物质奖励会淡化婚姻情感本质。事实上,奖励政策并非解决婚育问题的“万能药”,而是构建婚育友好社会的切入点。正如西安交通大学姜全保教授所言,降低婚育成本是系统工程,政策更多在于释放支持信号,将保障前置到婚前阶段。
真正的民生温度,既在当下礼包,更在长效政策。未来政策需打出“组合拳”:经济上,联动住房、教育、医疗,以房贷优惠、育儿补贴、彩礼治理等方式降低家庭成本;服务上,扩大婚姻辅导、托育供给,解决婚后难题;观念上,开展“最美家庭”评选等活动,引导婚姻回归情感本质。如此,方能将“结婚有礼”转化为“愿婚、能婚、婚幸福”的良好生态。
从吕梁登记窗口的小红包,到全国性的婚姻服务升级,结婚奖励政策的本质,是对幸福的兜底与赋能。当政策能切实为年轻人卸下包袱、搭建桥梁,当社会能给予婚姻更多包容与支持,婚姻或许会重新成为更多人心中的“优选项”。这,正是民生政策最暖人的温度所在。(汪代华)



 
		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